新闻观察

隐性知识是企业创新源泉

 

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其内在的知识,尤其是利用其显化的隐性知识,增进知识的传递、共享及创新,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从而增强组织的综合竞争实力。


 

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特征:

默会性: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

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的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

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企业隐性知识:

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企业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从企业隐性知识可编码程度可划分为: 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可编码化或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企业隐性知识是不易编码或不能编码。




企业知识转化模式: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这也正是企业创新本质。企业内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主要是四个循环阶段:

一、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二、外化阶段

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而外化阶段正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不易发现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显性知识。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因而组织总是不遗余力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使之成为企业创新的根本。

三、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

四、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企业的隐性知识是其新知识生产的核心。在四种转化过程中,组织将其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关键,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更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因此,有效地激发企业的隐性知识,克服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进四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才能加速企业隐性知识显化,促进企业知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水平。

 

返回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内容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联合方舟(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 Uni-Ark C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1647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310号